文秘之友|原创|范文|素材|写作|PPT|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2024年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思路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省委十五届五次全会、市委八届六次全会精神,锚定“港”“廊”“链”发展主战场,以高质量的要素支撑、高水平的资源保护为工作主线,全力推动农业、生态、城镇空间要素腾挪,全面开创区域共谋、产城共融、城乡共富崭新局面,在打造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市域范例上奋力贡献资规之为、全力彰显资规之干。具体汇报如下:
一、2024年工作成效
全市用地指标争取走在全省前列,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等指标实现正增长,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稳步下降。全市共争取新增建设用地指标4.8万亩(完成率240%;同比增速48%),再创历史新高,全省占比16.6%,排名第一。其中,城市分批次类3.02万亩,全省占比14.6%,排名第一;中小民营企业发展专项保障指标2009.6亩,全省占比20.5%,排名第二;省急需建设项目专项指标9800亩,全省占比15.3%;重大基础设施类1.78万亩,全省占比21.2%,排名第一。全市消化09-23年批而未供土地3.68万亩,排名第一;全市低效用地再开发2.08万亩,排名第一。全市商住用地出让6843亩,出让金457.5亿元,排名第二;全市工业用地出让1.54万亩,排名第一,出让金69.7亿元,排名第四。全市林业总产值766亿元,同比增长8.3%,排名第三。全市出让建筑石料矿6宗,全省占比40%,排名第一,新增建筑石料储量3276万吨,出让收益1.61亿元。
(一)聚焦空间优化,规划引领作用持续彰显
一是全力推进全市“统盘”规划编制。在XX市国空总规指引下,紧抓“一带一路”倡议及全省打造世界一流强港重大机遇,开展金义都市区、金义一体化规划修改、国际陆港枢纽专项规划编制;持续开展都市区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启动市区郊野项目策划及空间布局规划,构建起“四廊两带联两山”XX文旅康养新格局。二是加快开展平台“提能”规划编制。坚持“强港-引产-造城”理念,完成华东国际联运港片区概念规划,启动片区城市设计和控规国际征集;启动“六城十平台”用地布局优化专项规划,保障重大平台科创、产业发展空间;开展金义空铁枢纽经济区规划,推动金义双向联动发展。三是持续攻坚市区“重点”规划编制。完成市区总体城市设计、开展“五瓣聚心”城市品质提升策划研究;开展华东国际联运新城等10个重点片区城市设计;开展金满湖单元、深塘坞单元等36个片区详细规划编制;稳妥推进147个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驻镇规划师覆盖率达100%;全市控规覆盖率86%,市区96%。
(二)强化要素保障,全力护航项目建设支撑
一是千方百计抓好重大项目保障。抓实“两重、两新”“千项万亿”等重大项目要素保障,全年纳入省自然资源厅百大项目用地报批集中攻坚行动项目24个,保障重大项目新增建设用地报批2.04万亩;全年成功上报省重大产业项目34个,获得用地奖励省级指标1764亩。二是全力以赴强化要素全链统筹。由关注“项目供应和地的供应到位”转为“平台供应到位”,年度增量工业用地占省下达增存挂钩计划配置比例达50%,全面推动土地资源向“大好高优”项目倾斜;开展指标跨区域调配,加大对全市用地指标执行情况的统筹调配力度,全力保障重大项目落地实施。三是凝心聚力开展项目谋划。聚焦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等五个赛道,前端联动成片开发方案,建立土地征收、指标下达管控机制,推进市区成片征收精细化、县市成片征收结构再优化,后端以“全口径、全流程”土地储备为切口,全面摸排全市资源底数,谋划储备了一批区域位置优越、生态环境稀缺、TOD交通便利的好地熟地。
(三)严守保护底线,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深入
一是持续迭代“人防+技防”保护机制。压实市县乡村四级保护责任体系,严肃开展新增问题“三倒查”,建立“清单、责任、时限”制度体系,健全及时反馈、快速响应及闭环处置的评价通报机制;完善铁塔预警成效导向机制,优化全市3.5%遮挡较多、覆盖率偏低铁塔探头设置,耕地保护实际覆盖率提高5%。二是落实落地“长牙齿”硬举措。长牙齿、动真格,结合卫片“一件事”改革,扎实推进耕地保护“二十条”措施落地见效,新增违法占用耕地查处到位、整改到位、责任追究到位,“零新增”考核目标全面实现,农村乱占耕地建房完成处置32个,处置率100%,全省第一;2022年度自然资源督察反馈问题核销率达98.76%,2023年度核销率达97.50%,超额完成年度考核目标。三是精细管控“耕地流量”进出账本。持续跟踪整改图斑,形成“预警、整改、跟踪、按需纳入变更”工作机制,尤其对流入流出耕地、推(堆)土区认定、违法用地整改、补充林地等涉及地类变化的,实施精准管控,快速反应,及时通报。
(四)深化整治盘活,资源利用效益稳步提升
一是土地综合整治成绩亮眼。以多田套合为核心导向,对项目区内18万亩未建成高标的永农采取“建设+认定”进行套合,聚焦38个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抢开工、抓验收,全年完成投资额146亿元,新增套合面积11.41万亩,全市多田套合率达89.9%,增速15.15%。3个项目入选2023年度省级精品工程,15个项目入选第二批“百千万”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省级优秀项目,累计获得财政专项奖补3980万元。二是低效用地再开发蓄力起势。低效再开发“一张图”规划体系全面构建,从拓宽盘活路径、创新开发模式等5方面创设30个政策工具箱,全域调查识别低效用地44.9万亩,累计完成低效用地再开发696宗2.08万亩;申报试点项目113个,已实施重点项目42个并取得成效,永康现代五金科技产业园项目入选自然资源部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典型推广案例。三是市场盘活动能持续加强。创新土整投融资和腾挪双机制,以“谁整治、谁受益”和“谁使用、谁付费”为原则,全面激活社会资本参与土整开发动力;首创片区综合开发模式,鼓励支持企业自主改造,今年以来企业自主改造1365宗,面积17316亩。
(五)抓好土地供应,助力经济运行稳定向好
一是工业用地保障力度只增不减。实行“规划-计划-储备-出让”链条式片区做地模式,实现“以地等项目、有地可出让、储备有存量”;按照“快增慢退、前增后平、量质并举”策略,建立工业用地流量管控机制和大地块会审机制,优先保障重大产业项目落位空间;完成净地储备5.7万亩,现有工业用地库存实时动态净地1万亩,保障了10亿元以上项目落位77个。二是房产土地供应加速转型迭代。全力谋划优质产品,在严控增量前提下,优先安排优质用地供应,满足市场排屋、合院和第四代住宅等改善型产品落地需求;积极完善各类功能性建筑集中优化布局,满足15分钟生活圈需求,推进“好房子”建设,做到好品质、好产品“所见即所得”。三是专项保障资金争取加力推进。建立全市专项债项目储备库,分类摸清存量闲置土地底数,优先将符合回购条件地块纳入土地储备项目;全面谋划用好土地储备专项债券资金支持政策,盘活闲置存量土地,加大片区综合开发和土地储备。全市谋划项目238个、面积7.4万亩,储备资金总需求2186亿,债券资金需求1699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