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认真类
1.【毛泽东:急群众之所急】1932年,毛泽东赴洋溪村调查农业生产情况,途经绵江河上的一座小木桥。桥上的木板残破不堪,人一走上去,桥身晃晃悠悠、吱呀作响,非常危险。他对同行的同志说:“党的干部一定要急群众之所急,不能因为其他工作忙,而忽略群众的基本的生活问题。”在毛泽东的提议和参与下,大家一齐动手,绵江河上很快就有了一座稳固的新木桥。
2.【周恩来:不能成浮云】1972年,北京大学周培源教授写信给周恩来总理,针对国内基础科学长期落后的一些原因提出意见。对此,周总理指示中国科学院和国务院科教组负责人,要求他们以这封信作根据,“要求科教组和中国科学院好好议一下,并要认真实施”。他还特意强调:“不要如浮云一样过去就完了。”这话说得很重也很耐人寻味,针对的是当时一些同志的作风松懈,对工作如浮云般了无根基,看得见、摸不着,飘飘忽忽难落实,缺少责任心。
3.【黄克诚:不怕撕破脸皮】曾经担任中央纪委常务书记的黄克诚,在抓党风上有一条重要经验:“不怕撕破脸皮。”跟随自己转战多年的老部下,在京西宾馆用公款宴请,他照样硬起手腕处理。当时的商业部长时常到北京丰泽园饭庄请客吃饭而少付钱,他派人查实情况后,不但通报全党,而且在《人民日报》上公开披露。
4.【陕甘宁边区:十个没有】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之初,不遵守法令的现象时有发生,且“大多是公务人员”。谢觉哉在《解放日报》上撰文建议:“应罚的罚,应拘的拘。任何人的威胁,不屈;任何大头子的说情,不理。要硬起颈骨来。做得几次,威信建立了,人们的习惯也就逐渐养成了。”后来,陕甘宁边区成为“全国最进步的地方”,以“没有贪官污吏、没有结党营私之徒、没有萎靡不振之气”等“十个没有”而载入史册。
5.【小李:用生命送信】1934年,红三军退出湘鄂西苏区后,因为没有电台,中央一直没有掌握他们具体的方位,党史上著名的停止“肃反”运动的“五月来信”无法送出。最终,组织上只能将它用密写药水写在两件衬衫上,交给通讯员小李。他不惧山高路远、重重关卡,一路苦寻,徒步走了两个多月才找到部队,将信交到贺龙手中,从而扭转了红三军的命运。这位“用生命送信”的同志未留下全名,但共和国永远不会忘记那千千万万的小李。
十、实干类
1.【焦裕禄:时间不虚度】焦裕禄在兰考仅仅工作了475天,不过一年多的时间,但475天却成为“永远”。因为他这475天光阴无虚度,他找准“治理风沙”这个工作的着力点,把几乎所有时间都用在带领干部群众锁风沙、战旱涝、兴水利、谋民福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
2.【邓稼先:不能有“毫厘”之差】上个世纪60年代,邓稼先在领军对我国首颗原子弹设计进行理论计算时,发现一关键资料与苏联专家提供的技术指标有细微之别。于是,这些科研精英们,操作着那时的手摇计算器,耗费了数百公斤资料纸,最终以确无“毫厘”之差的严谨结论,证明了完全可以忽略苏方提及的冲击波波峰值,万无一失地完成了我国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成就了昔日的“两弹一星”、当今的“蛟龙”“天河”等科技明星。
3.【杨贵:成就“红旗渠精神”】1960年,时任河南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启动“引漳入林”工程。他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带领大家在悬崖峭壁上凿出1500公里的水源线。面对好大喜功、劳民伤财的指责,杨贵襟怀坦荡:“修建红旗渠为的是给老百姓一条生路,为的是林县人民,为的是子孙后代,我们问心无愧!”正是这份执着与担当,成就了崇尚实干的“红旗渠精神”,滋养了几代人的内心世界。
4.【廖俊波:“背石头上山”】“背石头上山”是对当过多个一把手职务的廖俊波同志的改革素描。当年县里要成立莲子合作社,但资金不足,他在深入调研、听取各方意见后拍板决定突破旧框框,大胆提出成立贷款协会为农民担保、村民反向抵押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新办法。这一改革配合沉淀在财政户头上的200万元扶贫贷款贴息,大大缓解了资金短缺,使当地莲子种植规模从700亩扩大到2700亩,年产量130余吨,产值达1000余万元。
5.【广西道念村立屯党支部:一任接着一任干】广西天等县驮堪乡道念村立屯的“隧道博物馆”,记录了为改变“开门见山不见路”的困境,这里的三届村党支部一任接一任干,带领群众以铁锤钢钎凿山挖洞,顽强开路。24年,打钝2000多条钢钎,烧掉3.2万根蜡烛,用坏336支电筒,报废462辆人力车,终于打通了一条长460米的隧道,圆了出山梦。
十一、爱国类
1.【老一辈革命家:以身许党、以身许国】电影《党的女儿》有一句经典台词令人难忘:“孩子记住,妈妈是党的人”。“是党的人”这句话,映照了主人公玉梅以身许党的情怀。战争年代,以身许党、以身许国意味着要为党的事业和国家兴亡舍生取义。解放军档案馆里披露的一组“以身相许”的数字震撼人心:毛泽东一家为革命牺牲6位亲人,徐海东大将家族牺牲70多人,贺龙元帅的贺氏宗亲中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2050人。还有,共和国十大元帅中7位负伤共有16个“弹孔”,10位大将中7位负伤共有37个“弹孔”,兰考县一个区在战争年代一个月内有9位区长为革命牺牲
2.【王淦昌:我愿以身许国】1961年,杰出的核物理学家王淦昌面对人生的重大抉择:中央希望回国的他放弃自己的研究方向,参加不熟悉但是国家迫切需要的核武器研究。王淦昌毫无迟疑地说:“我愿以身许国。”而回国之前,王淦昌和他的小组发现了世界上第一个反西格玛负超子。这个发现,让很多人感到当时的王淦昌想获得诺贝尔奖只是时间的问题了。可是,从1961年到1978年,王淦昌彻底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投身于生活和工作条件极其艰苦的戈壁荒漠,隐姓埋名,为中国核武器事业作出突出贡献。
3.【叶剑英:追求民族复兴】叶剑英在黄埔军校时就跟蒋介石结下了非常好的友谊。别人都不可以配剑和配枪进入蒋介石的卧室,只有他可以佩戴短剑和手枪进入蒋的卧室,后来还让他做了2师师长兼着两广的盐务管理官员。尤其后者是一个肥缺,半年100万美金就有了。他当师长,行军时不想骑马就坐轿子,还有一个士兵前边挑着丹麦进口的饼干和炼奶,后头担着威士忌和白兰地。很多人都看中这个位置,希望能够有一天做到他这样的位置。但是叶剑英还是毅然决然地脱掉皮鞋穿起草鞋,冒着生命的危险,奔向了革命,追求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神圣事业。
4.【朱光亚:祖国在等待我】1950年2月,朱光亚拒绝美国经济合作总署(ECA)的旅费,告别女友取道香港,回到北京,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副教授,为大学生开设普通物理、光学等课程。归国前,他牵头与51名留美同学联名撰写了《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呼吁海外中国留学生回国参加祖国建设。“让我们回去把我们的血汗洒在祖国的土地上,灌溉出灿烂的花朵。回去吧,赶快回去吧!祖国在迫切地等待我们!”
5.【张学记:在祖国的常青树上结果】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张学记在传感技术领域蜚声海内外,曾被聘任为世界精密仪器公司首席科学家、高级副总裁。当祖国发起“千人计划”,他第一时间响应号召,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事业“黄金期”。他说:“一个人的成功果实,要挂结在爱国主义这棵常青树上。”这句质朴的话语,既蕴含浓浓的爱国情怀,又充满深深的哲理。
十二、为民类
1.【周恩为:为群众建温泉浴室】1959年,周恩来到广东从化县温泉大队视察工作,当看到温泉都被干部疗养院占了,他很生气:“都知道洗温泉好,能治病,可当地群众祖祖辈辈生活在这个地方,却洗不上温泉,你们说,群众会怎么想?”他当即提议并带头捐款,号召来温泉疗养的同志募捐,给群众建一座温泉浴室。须臾不忘的为民意识,可说是共产党人的政治基因。
2.【邓小平:从群众最关心的抓起】1961年春,邓小平同志深入京郊农村调查,在公共食堂仔细察看,发现了难以下咽的棒核儿面窝头。正因有了真实的所见所闻,才有了后来他作出的关于调整社队规模、公共食堂等方面问题的报告。
3.【耿飚:“耿飚之问”】1991年,退休后的耿飚回到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当地百姓纷纷向他反映个别干部的不良作风。耿飚就对当地干部讲起自己亲历的往事:一名八路军战士犯了错误,部队要按纪律处分他,没想到来了一大群老百姓哭着为他求情,想让这名战士戴罪立功。耿飚高声发问:“你们这些人,不管哪一个,如果做错了事,老百姓还会替你们求情吗?”这就是著名的“耿飚之问”。
4.【郭明义:当好“雷锋传人”】“雷锋传人”郭明义不仅自己无偿献血,还带出了鞍山市第一支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他爱岗敬业,立足平凡岗位无私奉献,也让矿山人的精神得到了升华。爱是会扩散的,善是能复制的。一束微光只能驱散手掌大的影子,一片光则能点亮整个世界。
5.【李保国:手把手教技术】被群众誉为“太行新愚公”的李保国,当初到贫困村推广苹果套袋技术时,从群众茫然的表情中读懂了乡亲们一时半会儿无法接受新技术和无钱买纸袋的心思,于是拿出了自己仅有的5万元科研经费,买来纸袋并且手把手教村民套袋、掌握技术。
十三、谦虚类
1.【毛泽东:礼贤下士】1938年3月,心高气傲的青年作家、“鲁迅的学生”萧军途经延安。毛泽东派秘书去探望,请他见见面,竟被客气拒绝,表示只是路过、不便打扰。随后,毛泽东亲自前往并在招待所共进午餐,谈话间还引用了鲁迅给萧军的信。这份平易近人、礼贤下士的态度令萧军心感有愧,在以后的革命实践中创作出不少群众喜爱的作品,半个世纪后仍说:“毛主席主动来访,是看得起我,那伟大的不是我,而是他。”
2.【许光达“三辞将衔”】1955年,全军实行军衔制,中央军委准备授予著名将领许光达大将军衔,许光达得知后,“高兴之余,惶惶难安”,接连写了三封恳辞信,请求降衔。在他看来,自己对革命的贡献,“不要说同大将们相比,就是与一些资深的上将比,也自愧不如”。古人讲,“人生富贵驹过隙,惟有荣名寿金石”。荣誉历来被视为“人生的第二遗产”,高光时刻近在眼前,许光达却选择冷却自己,“不停地敲击心鼓”,追问自己是否“心安神静”,最终选择“让衔”。毛泽东同志看到信件后深受触动,感慨道:“不简单啊,金钱、地位和荣誉,最容易看出一个人,古来如此!”许光达的扪心自问、一取一舍,照见的正是共产党人的觉悟。
3.【李聚奎:就低不就高】铁血军人李聚奎战史辉煌,参加平江起义,参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长征时任红一军团一师师长,抗战时任386旅参谋长、参加“百团大战”,后在解放战争、朝鲜战场上功勋卓著,被誉为“将圣”。1955年授衔的开国上将邓华、杨得志,过去都是他手下的团长、政委,其资历显然在上将之上。可大将军衔仅有10人,不宜增加,组织上正犯难怎么开口做工作,他竟传来话:“就低不就高,上将就行!”回望党史,多少优秀的同志在功名面前豁达大度,这正是共产党人能够团结奋斗、战胜许多困难的重要原因。
4.【刘伯承:婉谢“常胜将军”】解放战争期间,刘伯承同志成功指挥多次重大战役。当时解放区各界代表抬来绣有“常胜将军”的横匾时,他却婉言谢绝,连连表示“不敢当”。
5.【任弼时:甘当小学生】任弼时同志功勋卓著,但他从不居功自傲,常把自己当作小学生。正因虚心求教、勤勉工作,他最终获得了“党和人民的骆驼”之美誉。
十四、部队类
1.【毛泽东:“三不八能”严纪律】1927年12月,毛泽东在井冈山龙江书院创办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教导队,即“井冈山军官教导队”。在教导队开学典礼上,毛泽东对学员严格要求,规定学员“三不八能”。从这个摇篮出发,无论是后来的井冈山红军学校、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还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军各类院校的建设和发展,从严治校一脉相承、一以贯之。
2.【金城战役:奇袭“白虎团”】1953年6月8日,朝鲜战场停战谈判中最为艰难的战俘问题,终以中朝方面关于遣返一切坚持遣返的战俘、其余转交中立国公正遣返的建议为基础达成协议。但李承晚当局公然破坏协议,以“就地释放”为名,强行扣留朝鲜人民军被俘人员2.7万余名。为以打促和,实现最终停战,志愿军于1953年7月13日晚发起金城战役。我西集团右翼第68军第203师派出第609团2营和第607团侦察班组成穿插分队,以奇袭手段一举捣毁南朝鲜军首都师“白虎团”团部,打乱敌指挥体系,打破其防御体系,为西集团顺利完成作战任务立下头功,创造了世界特战史上的经典战例。
3.【曹庆功:高地上的最后一名战士】曹庆功,1925年出生于云南省牟定县军屯乡(今共和镇)曹河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8年锦州解放后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任第四野战军二十九师三五六团一营一连班长。1951年3月,曹庆功所在的人民志愿军连队在洪川江北岸望月山北山执行机动防御任务。他带领一个战斗小组,坚守在紧靠江岸前沿的286高地。18日,敌人以4门榴弹炮和20余门迫击炮,对高地进行疯狂轰击。在打退敌人多次进攻后,战友全部牺牲,高地上只剩下曹庆功一人。面对蜂拥而至的敌人,右臂被炸断、身负重伤的曹庆功拉响了最后的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年仅26岁。
4.【叶挻:铁骨铮铮的一生】叶挺原名叶为询,1896年生于广东惠州一户农家。启蒙老师陈敬如为其改名“挺”,意为“人要上行、叶要上挺”,有挺身而出、拯救中华之冀。1924年,叶挺前往苏联学习,同年10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20多年都奋战在革命斗争中。1925年回国后,叶挺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参谋处长,后改任独立团团长,参加北伐战争。他带领独立团进攸县、打醴陵、克平江、夺汀泗、取咸宁、占贺胜,战无不胜,攻无不克,“铁军”威名由此远播,“北伐名将”享誉中外。1941年,皖南事变震惊中外,叶挺谈判时被非法扣押,先后被囚于上饶、桂林等地。被囚5年多,叶挺不惧国民党威逼利诱,写信表示“个人之操守至死不可变”;并作《囚歌》明志,要“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1946年3月,叶挺终于获释。出狱后第二天即致电党中央,希望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央复电,称赞叶挺忠诚地为中国民族解放与人民解放事业进行了20余年的奋斗、经历了种种考验,决定接受叶挺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4月8日,因飞机失事,叶挺在山西兴县黑茶山遇难,遗体葬于延安“四八”烈士陵园。
5.【江西泰和:写有“奋斗”的半面旗】在江西省泰和县革命烈士纪念馆内陈列着一张照片,照片上是半面已经褪色的红旗,上面“奋斗”二字清晰可见,它的背后有一段悲壮感人的故事。在第五次反“围剿”中,面对国民党几十万部队对中央苏区的猛烈进攻,中央红军接连受挫,损失惨重。1934年10月,苏区大部分地区失守,时任***江西省委书记的曾山率领江西独立二团来到泰和县的回龙洲,开展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1935年2月,曾山部队与公万兴特委书记胡海率领的游击队会合整编,面对敌人的层层包围,曾山决定与胡海各率一部分人分散突围。在与胡海分别时,曾山从口袋里拿出一面写着“艰苦奋斗”四个大字的红旗,一分为二,递给胡海一半:“这面红旗我们各拿一半,一则用艰苦奋斗的精神互相勉励,二则我们今后胜利会师时,重新把它缝合起来作为纪念。”胡海接过写着“奋斗”二字的半面红旗,坚定地说:“革命一定会胜利,共产主义事业一定会成功,我们继续艰苦奋斗吧!”胡海率部突围到吉安市东固镇六渡村雪溪迳,他郑重地将红旗、文件、印章等物品用油纸包好交给妻弟钟荣榜,并叮嘱:“这是我们的希望,头可断,血可流,这些绝不能落到敌人手里!”后来,由于叛徒出卖,胡海在突围中被捕。1935年6月,胡海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胡海的亲人们一直珍藏着写有“奋斗”的半面红旗,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将那半面红旗交给了当地政府。后来,曾山每次回到故乡,总会在写有“奋斗”二字的半面红旗前驻足良久,不愿离去。
十五、廉洁类
1.【毛泽东:严于自我】上世纪60年代,毛泽东同志曾为两打香烟的开支惴惴不安:“中国不缺我毛泽东一个人吃的花的。可是,我要是生活上不检点,随随便便吃了拿了,那些部长们、省长们、市长们、县长们都可以了,那这个国家还怎么治理呢?”不虑于微,始成大患;不防于小,终亏大德。
2.【陈云:慎小慎微】一年秋天,有两位领导来到陈云同志的住所汇报工作,临别时要留下他们带来的两盒葡萄,陈云坚持不收。对方恳切地说:“这不是送礼,只是让您尝尝。”陈云领受了他们的心意:“我吃十颗,叫十全十美,剩下的你们带回去。”陈云慎小慎微、严格自律的精神,令人感怀。
3.【彭德怀:公私分明】抗美援朝时,全国人民给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寄去了许多慰问品,彭老总吩咐警卫员“管起来,分下去”,并批评那些随意拿慰问品的干部:“管‘公’的人就要这样,第一自己不贪,第二别人不送,第三敢把厚脸皮、熟人挡回去。有这三条,才保得住一个‘公’字。”自我约束不是万能的,但缺少“第一自己不贪”的自我约束是万万不能的。
4.【沈因洛:不开口子】湖北省政协原主席沈因洛,一个响彻荆楚大地的名字。在妻子眼中,他“不顾家,只晓得工作”,同事眼中,他“严以用权,一心为公一心为民”。他一生不帮秘书谋位子,不给司机留面子,不为家人开口子。他去世后,家人为他安放了两瓶土,一瓶是从陕西延安取回的“圣土”,一瓶是从老家江苏吴县取回的“故土”。
5.【罗荣桓:不吃老百姓一个苹果】1948年秋,辽沈战役锦州攻坚战前夕,正值苹果成熟收获之际。在东北野战军的战前政工会议上,罗荣桓指着院子里果实累累的苹果树说:“要教育部队保证不吃老百姓一个苹果,无论是挂在树上的、收获在家里的、掉在地上的,都不要吃,这是一条纪律,要坚决做到。”苹果虽小,却事关军队形象,影响着战场内外的人心向背。“保证不吃老百姓一个苹果”,映照着一支队伍严明的纪律与扎实的作风。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方的队伍面貌反差表明,纪律松弛必然导致军心涣散、斗志萎靡、行为放纵;正风肃纪、赏罚分明,才能明法度、立规矩、定军心。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