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 2025年健全民生服务保障体系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
2025-03-19 | 阅读:1263

文秘之友|原创|范文|素材|写作|PPT|

 

 

 

健全民生服务保障体系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健全民生服务保障体系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是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服务保障体系持续健全,服务保障能力、水平和质量大幅提高。适应民生服务保障新形势新要求,健全民生服务保障体系,需坚持辩证思维、底线思维、系统思维和问题导向,兜牢民生服务保障底线,优化民生服务资源配置,构建多元供给格局,创新民生服务保障方式,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健全民生服务保障体系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一是服务保障对象更加广泛。随着脱贫攻坚任务圆满完成,低保人群数量减少,但低保边缘群体、刚性支出困难家庭、易致贫返贫人员服务需求有所增加;家庭收入、城镇化和医疗健康水平持续提高,孤儿、弃婴等现象大幅减少,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群体服务需求持续增加,存在情绪障碍、心理健康问题的儿童服务需求明显增加。随着人口年龄结构发生变化,老龄化、高龄化、家庭小型化程度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对社会养老服务提出了供给数量与质量并重的需求,同时也要求逐步扩大服务保障范围,将保障对象从特定群体向更多需要帮助的群体转变,让更多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是服务保障需求更加多样。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后,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等需求将大幅增加。目前,我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需要已得到较好保障,困难群体已从过去单纯的资金、实物需求,向对资金、实物、服务、心理慰藉、社会融入等多样化、个性化需求转变。应拓展服务保障内容,在保障好服务对象基本生活的基础上,改变过去以资金物质保障为主的方式,逐步向资金与服务并重、物质与精神帮助兼顾转变,更加关注服务对象的发展性、精神性需求,为困难群众提供更多康复护理、精神抚慰、资源链接、能力提升、社会融入等服务。

三是服务保障任务更加多元。当前,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民生服务保障需求更加多元,对质量标准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已从##paidbegin##“有没有”转变到“好不好”、从“差不多”转变到“更舒心”。民生服务保障应从保障基本生活向助力脱困、实现自我发展转变,更加注重挖掘、激发和提升困难群体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动机。应分类精准施策,坚持兜底保障和自救脱困相结合,既要做好困难群体服务保障,还要稳步扩大教育、就业、培训等发展型服务供给,推动民生服务保障从保生存向保基本、防风险、促发展转变,让服务保障对象由“他助”转换成“自助”,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收藏:
点赞:
下载:1000
投诉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