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 2025年培养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高技能人才
2025-03-04 | 阅读:1264

文秘之友|原创|范文|素材|写作|PPT|

 

 

 

培养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高技能人才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举措,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并作出全面部署。这为我们更好地发挥人才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提供了基本遵循。实践已反复证明,高技能人才作为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基础性力量。近年来,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高技能人才供给依然滞后于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进程。

发展新质生产力对高技能人才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当前高技能人才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如何?从供需适配的角度看,如何着力缓解高技能人才供给与新质生产力需求错配的状况?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分析。

扩容与提质并存:发展新质生产力对高技能人才提出新要求

本质上讲,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基本特征,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要载体。在这种先进生产力质态下,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便成为驱动新质生产力的三大要素。以此探寻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可以得出:新质生产力发展对高技能人才提出新需求,总体上呈现扩容与提质并存的特征。

推进技术革命性突破要求高技能人才增量扩容。

技术革命性突破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原动力。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到数字经济,每一次重大的技术创新都带来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进入数字经济时代,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取得创新性突破,形成了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生产力。当前,全球正进入以通用人工智能(AGI)技术为引领的新一轮技术革命酝酿期,通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脑机接口等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成为推动形成未来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动力之一。

从全球劳动力市场看,技术创新突破已成为未来岗位变动的最大影响因素,其中推动技术应用和发展数字化智能化将重塑劳动力市场。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赋能“三新”经济蓬勃发展,奠定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基础。据统计,2023年我国“三新”经济增加值为223,528亿元,比2022年增长6.4%,比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现价增速高1.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三新”经济发展带动劳动者的职业结构在细化与新生中重构。据统计,2019年以来,我国累计公布6批共93个新职业,其中技能类新职业数量占新增职业总数的80%以上,对相应高技能人才岗位的需求旺盛。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首次设置新职业和数字技术技能比赛项目,折射出技能类新职业在“三新”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推进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要求高技能人才技能升级。

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催化剂。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体现为新劳动者、新劳动资料、新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在数字经济时代,传统生产要素出现了增长的极限,而新质态生产要素恰恰突破了这种极限,通过推动技术创新贯穿于从原理到原型、从原型到产品、从产品到规模市场的全过程,实现全要素效率的提升。也就是说,随着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提升不再仅依赖于生产流程前端关键原理的突破,靠近产业化后端的渐进性创新日趋重要。

从生产要素配置看,高技能人才凭借熟练的专门知识和技术、精湛的操作技能,可将先进科学技术和各类高端设备等科技创新成果有效地运用于实践、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彰显了其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价值。正是基于上述生产链与创新链的融合发展,高技能人才日渐深入地参与到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同时,随着核心技术的发展,那些从事规则性体力劳动的传统技能人才可能会进入到非规则性智能劳动领域,他们从事的新岗位呈现出复杂性、工程性、团队协作性和多工种复合性等典型特征。为此,在助推技术和产业跨越式发展的进程中,高技能人才不仅要掌握专门的知识技术及精湛的操作技能,还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即通过将生产一线的实践经验转化为实体产品或服务于实际应用,优化现有的关键技术和工艺,推动产品迭代和服务升级。

推进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要求高技能人才技能转型。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收藏:
点赞:
下载:1000
投诉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