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之友|原创|范文|素材|写作|PPT|
2025年xx镇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桃源镇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4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苏州工作以及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市、区和镇党委决策部署,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全力以赴稳增长、促转型、惠民生、保安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新成效。
(一)坚持全力以赴抓经济,打造产业发展新格局
锚定“前高、中稳、全年进”总要求,全力抓好“两产两进”,持续巩固扩大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经济运行回升向好。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2.2亿元,增长6.34%。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92亿元,增长3.08%,总量创历史新高。完成工业总产值234.8亿元,增长8.75%,其中规上工业总产值176亿元,增长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5亿元,增长14.2%,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2.2亿元,增长9.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2亿元,增长22.5%;进出口总额18.9亿元,增长22%。东方恒信连续上榜“中国民营企业500强”。
重点项目积厚成势。11个区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0.66亿元,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118%。朗雄储能、桃花源智能制造研发中心、澳缘盛、华源新材料项目投产投用,润泽纺织“工业上楼”项目、弘升智造科技产业园完成主体封顶,华源海宽、中信环境技改项目加快建设,印染产业园地块回购、土地收储、企业集聚入园同时推进。金佳新材料项目完成签约落地,纺中纺、双鸣纺织等项目正在进行报批报建。全力推进19家企业、总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的“工业上楼”新建厂房项目。新签约项目19个,总投资28.6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8个。
转型动能持续迸发。持续扩大创新主体,净增高新技术企业7家、总数达57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达86家。新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家、省级智能车间2家、市级智能车间1家、五星上云企业1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0家。小黄蜂智能科技获评省瞪羚企业,实现零的突破。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8400万元,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持续提升,完成规上企业研发投入5.9亿元,同比增长10%。
企业服务夯基垒台。以全方位审核、全过程服务、全员化挂钩赋能企业发展,累计召开项目联审会、政企恳谈会24次,完成项目立项82个,解决企业诉求177个。以产业更新增效年为主线,以整优提升、回购腾退等方式,完成低效工业用地提质增效490.84亩。有效保障土地要素供给,完成土地供应3宗,首块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挂牌上市,7宗集体建设用地正在办理上市手续。昂源实业、元臣新材料项目办理规划容缺受理顺利开工。积极组织企业参与广交会、法兰克福展、土耳其纱线展等国内外展会30余次。加快发展外贸新模式,新增8家跨境电商企业,积极推进国悦跨境电商总部项目,跨境电商进出口超3亿元,位列四小乡镇第一。
(二)坚持用心用情惠民生,绘就宜居宜业新画卷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办好民生实事工程,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努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城镇品质有力提升。推进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全域详细规划的科学编制,引导城乡集约式发展。启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清单式明确总投资约80亿元的200个子项目。全力服务保障重点工程建设,沪苏湖高铁、苏台高速桃源段、华天路连接线同步建成通车,4.96公里农村公路大中修项目完成交工验收。启动华盛大道北段扩建工程,完成铜七线至利群村12.5公里农村公路大中修。持续优化调整公交线网,贤胡村、后练村增开公交线,打通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进一步优化城镇公共服务配套,桃源文体中心项目主体完工。有序推进“古镇焕新”工程,全域旅游标识导览体系完成设计安装,非遗展馆、茶饮主题空间建设施工中。
公共服务升级提档。用心办好民生实事,不断完善“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区属公办高中--吴江青云中学正式投用,新增学位1800个。青云幼儿园异地新建项目完成基建工程。集约整合教育资源,合并组建青云学校实行九年一贯制改革,完成外来工子弟学校专项治理工作,民办普惠先锋幼儿园开园办学。桃源幼儿园完成省、市级普惠性托育机构建设,新增铜罗幼儿园和桃源社区普惠托育服务点。九里桥村完成区级儿童友好村创建工作。开设青少年暑托服务点28个,有效缓解双职工家庭暑期带娃困难。持续提升老年人居家环境,164户老年人家庭完成适老化改造。依托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设立老年食堂,开展各类为老服务超1000场次。
文体惠民增效提质。持续推进风格多样、功能完备的口袋公园建设,青云御龙公园、桃源口袋公园完工投用。新增健身路径40处、运动场地32处,新增体育场地面积2万㎡。推动文旅项目提质更新,森林公园步道完成建设,林海天池持续升级,五一期间单日游客突破2000人次。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活动51场、文明实践活动900余场,举办桃源森林文化旅游主题活动、苏州市行走大运河健步走森林徒步活动等品牌活动。
社会保障稳步提标。开展企业招聘会23场、职业技能培训3次,发放稳岗返还资金52.75万元,城镇新增就业1003人,公益性岗位11个。扎实开展困难群众救助帮扶工作,发放社会救助补助1384万元、慈善资金264万元。发放尊老金1254.39万元,惠及人数达2万余人。落实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累计发放优待抚恤补助1062万元。细致做好高铁高速等项目征地补偿,完成拆迁安置20户。
(三)坚持因地制宜促统筹,焕发乡村振兴新生机
把农业农村工作摆在优先位置,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有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加快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强化耕地保护,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全力抓好稳产保供工作,发放涉农补贴622.84万元。全年小麦产量229万公斤、水稻产量400万公斤。苏太猪育种保种基地获评全省首家国家级生猪核心育种场,生猪出栏7400余头。支持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新增市级示范家庭农场1家。费家浜30亩果树试验基地先行先试、打造示范。戴家浜村、九里桥村智慧农村完成建设。积极组织农业主体参加农产品品鉴活动,绿盈大米、白玉枇杷、“青霞”小番茄等累计获得特奖1项、金奖6项、银奖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