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之友|原创|范文|素材|写作|PPT|
党课讲稿:总书记文化思想的形成逻辑、内在特征和原创性贡献
A文化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及其规律的理论总结与实践升华,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价值彰显和精神标识,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强大的精神引领。
一、A文化思想的形成逻辑
A文化思想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也是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文化观的集中体现,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呼声。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文化逻辑以及现实逻辑四个维度进行分析,能够更好地理解与把握A文化思想形成的逻辑理路和深刻内涵。
(一)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
A文化思想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展现了科学深厚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对于文化的作用和意义相当重视,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论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而文化作为上层建筑中的一种意识形态和观念上层建筑,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首先,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文化从广义层面来看,它是指人类在一切从事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物质和精神的生产能力,以及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层面来看,文化是指人类通过实践创造的一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事实上涵盖一切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教育、艺术、宗教、科学等,实际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化是与经济、政治相对应的思想形态。其次,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具有鲜明特征,蕴含着阶级性、民族性以及发展性。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认为,文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意识形态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文化也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经济水平、政治制度、历史传统以及生活方式中诞生的,因此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特色,世界上一切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本质上深深地体现了民族性。同时,文化也并不是固守偏见的老古董,而是随着时代进步和各民族间的交流不断发展变化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是停滞不前、一成不变的,并且只有接受新鲜事物,不断地继承、发展和创新,才是文化随时代前进的根本需要。最后,马克思主义对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了深入阐发。文化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产生,并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辩证地揭示了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并阐明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文化作为一种意识或者思想上层建筑是由该社会形态下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它以一个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为前提基础,并随着生产力、经济基础的进步与变革而不断发展。通过梳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这些核心思想,能够深入理解并把握文化思想的丰富内容、核心要旨和发展路径,为A文化思想的生成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向。
(二)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文化观的集中体现
A文化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百余年来探索文化建设的集中体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实践中实现了发展和完善,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文化观。它既是党百余年来思想文化建设的凝练、总结与升华,也是新时代建构文化强国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标志,凸显了党百余年建设历程中文化思想发展的历史厚重感与时代使命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文化传承与创新始终代代相传。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对文化建设的积极探索。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人十分重视文化力量,并积极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文化,主张加强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接受先进的思想文化知识,用办夜校、报纸杂志的方式来传播先进思想文化,以此来凝聚广大党员同志和人民群众的民心,达成追求民族独立的集体共识。毛泽东同志强调文化的重要性,致力于建设科学的、民主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1940年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强调“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就是我们在文化领域中的目的”[1]。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展现了党的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的强大韧性和磅礴伟力。A文化思想中蕴含的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用鲜血和牺牲铸就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辉煌历史,是我们党和人民永远最珍贵的文化瑰宝和精神财富。二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为我们发展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事业奠定了前提条件,但是思想文化领域内还是存在一些“左”的思想影响。1956年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双百”方针,同时指明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路径,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积极学习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技等方面的长处。在教育方面,我国主张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建设者,全体劳动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劳动奉献精神蔚然成风,形成了“大庆精神”“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红旗渠精神”等,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彰显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思想文化引领,中国人民整体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新中国成立以后对文化的实践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明确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思想、根本性质、本质内涵、发展方向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性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三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领导文化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拉开了帷幕,我国的文化建设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文化领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开启了大发展、大繁荣。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第一次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促使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强烈的思想解放和文化解放,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文化发展的样态,但坚守社会主义文化底线始终是确保我国文化发展的根本,所以确保文化安全是文化发展要解决的问题。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引领文化建设开创新局。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进和全面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东西方文化碰撞、摩擦数见不鲜,加之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交织,我国的文化建设、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严峻的风险挑战。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2],并且明确了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绝对全面领导,始终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对整个社会人民精神生活的引领力和凝聚力,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和发展。A文化思想基于历史和现实,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和规律,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中华文化发展的新篇章,而且为世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文化形态,在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三)文化逻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底蕴的浸润与滋养
A文化思想孕育产生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内核思想充满了数千年中华文明的精华与智慧,深受其深厚底蕴的浸润与滋养。中华文明不仅创造了气势恢宏的文化思想,而且蕴含着独特显著的文化底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就了中国特色,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脉、魂脉与血脉所在。因此,只有继承与发展中华民族数千年气势恢宏、波澜壮阔的文明史,才能深深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选择、独特魅力、成功之道。A总书记强调:“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新时代,要在“两个结合”的实践中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4],这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彰显了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的强大基因与生命力。A总书记提出要“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5],并在多个场合着重阐述了如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本,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剔除糟粕,使得文化发展符合时代要求和时代特征,突出积极主动的创造精神,不断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四)现实逻辑: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呼声